一條根科普
 

金門屬海島型氣候,空氣較為潮濕,地區居民容易罹患風濕性關節炎,根據民間流傳,早自明末鄭成功率軍來金,即發現福建金門地區有種地方性藥草「一條根」,能快速有效治療各種風濕症,挖掘晒乾後浸泡藥酒每日飲用,更能打通筋絡活血化瘀,因此在金門地區廣為流傳,廣受世界各地華人喜愛。

在金門還未開放觀光以前,在野外到處可見野生一條根,早期只要曾在金門當兵的人都懂得去挖掘使用,但在開放觀光以後,金門一條根被大量挖採,幾盡絕種,金門農業試驗所為保存一條根這種原生藥草,成立金門藥用植物研發中心,並積極輔導地區農民復育契作,所以金門一條根得以流傳至今。下列為金門常見之一條根品種。
 
闊葉大豆

【學名】

        Glycine tomentella Hayata (Glycine tomentosa Benth.),豆科(Leguminosae)

 

【別名】

        金門一條根、圓葉一條根、一條根、闊葉野大豆、長葉大豆、絨毛大豆、短絨野大豆。

 

【說明】

        闊葉大豆是一種野生大豆,為匍匐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為具有細長的主根直伸入土生長,挖出的根部大都單一細長,少有分岔,因此俗稱一條根,在金門地區為一條根藥材的來源植物,民間用來治療風濕關節痛,過去在金門地區的紅土丘陵及西北、西南的砂質土壤地中常見土生土長者,由於是金門本地特有的著名民間藥材,取之於本種植物的藥材被特別稱為「金門一條根」。

 

        闊葉大豆的莖密佈褐色絨毛,具羽狀三出複葉,小葉橢圓形,長2~4cm,寬1~2cm,先端鈍或圓,兩面均有茸毛。花紫色,有兩型,一為總狀花序,花萼4裂,下部鑷合成鐘形,雄蕊10枚,2組,花葯同型的開花受粉花;另一為較下部葉腋單生之閉花受粉花,為不完全花。除金門地區外,闊葉大豆亦分布於澳洲、巴布新幾內亞、菲律賓、中國南部,臺灣的新竹、臺東、屏東沿海紅土丘陵及臺中大肚山的原野。

 

        全世界野生的大豆約有18種之多,由於果莢、果實非常細小,不像栽培種大豆之肥美,因此大多不具農業經濟上的價值;但是由於具有耐旱、抗病等特性,因此在種原保育、農藝上仍然具有其重要性。在金門野外可以見到「闊葉大豆」及「澎湖大豆」兩種野生的大豆,其根部在金門均作為一條根藥材來使用。在中國大陸,闊葉大豆的中文學名為「短絨野大豆」,被列為該國1999年8月間國務院批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第一批的〝珍稀瀕危植物〞,不得隨意採集。

 

        過去數十年來,本地駐軍及居民常在各地尋覓掘取金門一條根自用或出售,由於需求量大,經常性及大量競相採挖的情況下,使得野生者日趨稀少,並漸頻臨絕跡。物稀為貴之下,金門一條根的乾燥藥材一市斤(500公克)的售價,在多年前即以千元計。金門農業試驗所為保護地區植物資源,並妥善加以保存與開發利用,因此從1987年開始進行闊葉大豆的人工栽培試驗,其後兩年間進行人工栽培法及不同栽培密度對一條根性狀與產量影響的研究,從1993年開始示範栽培並積極從事一條根人工栽培推廣。金門農業試驗所選用了闊葉大豆來復育、推廣栽培此一藥用植物,分析其背景原因,主要為:一、當時該品種在金門分佈最廣,到處都有;二、當時居民所採用之一條根以該品種為主;三、種子採收較容易,發芽亦較一致,較好,人工栽培比較容易。

 

        由於一條根屬於民間藥,過去少見於傳統醫藥典籍記載,亦缺乏近代有關成分、藥理學上的研究資料。近幾年來金門縣政府及其相關農政主管單位、部分一條根業者因此十分積極地爭取及籌措經費,延請學者專家協助,共同投入金門一條根在學理上的研究,此對於響應政府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政策,研究開發本土性、特色性、傳統性的中草藥成為符合現代醫藥、衛生管理規定及科學化、國際化產品的目標,絕對具有相當正面的意義。

 

        這幾年來,經過中國醫藥大學等學術研究單位在藥理學、天然物化學上的實驗論證,初步發現了闊葉大豆根部水粗萃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或抗氧化的能力;動物試驗中發現闊葉大豆根部水粗萃取物能增加實驗動物腸內益生乳酸菌的菌叢數目,增加腸道中幾種消化及抗氧化酵素的活性,而且能促進胃腸蠕動;卻不影響胃酸分泌的作用,顯示其對胃腸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另外,對實驗之高血脂蒼鼠,闊葉大豆根部水粗萃取物能降低其總膽固醇(T-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顯示其對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其作用類似對照西藥probucol的效能,而具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可能性。在抗發炎試驗中,也發現闊葉大豆根部乙醇粗萃取物對緩動素(bradykinin)及角叉菜膠(carrageenan)所誘發炎症的抑制作用明顯;另外,也發現高劑量的闊葉大豆根部乙醇粗萃取物能抑制第四型(遲發型)的過敏反應。闊葉大豆相關的成分、藥理有待更進一步再深入加以研究探討。

 

        對闊葉大豆根部水粗萃取物所進行的各項安全性評估實驗,顯示其急性毒性大於10g/kg(大鼠)(相當於乾品80 g/kg)。28天餵食毒性試驗及 90天餵食毒性試驗的結果顯示其安全劑量在1.7 g/kg(相當於生藥乾品15.45 g/kg)以下。致畸試驗中未見有引起致畸胎之作用。以沙門菌回復突變測試法(Amest test)及鼷鼠骨髓細胞之微核測試法來評估闊葉大豆的基因毒性,在Amest test中使用劑量為衛生署所公告「健康食品安全評估方法」中的3~12倍下,在微核試驗亦使用了最高劑量(10g/kg),但結果均顯示闊葉大豆根部之水粗萃取物並無致突變作用。考察闊葉大豆根部藥材(金門一條根)在人之習用劑量通常不太可能高於15g/kg ,因此闊葉大豆根部在適當的用量下,基本上是相當安全的。

 

        目前金門市售的金門一條根除少數為野生外,大抵以農試所推廣農戶栽培的2~3年生根部藥材為主,每年推廣栽種的面積受一條根業者者需求的影響很大。闊葉大豆為一種野生大豆,與栽培種大豆相比,具有抗病性、耐旱及對土壤適應性強的優勢,作為沿海荒地的植被有披覆、水土保持等優點。將其莖、葉作為綠肥、飼料使用,根部繼續研究並開發為保健產品似實有其發展潛力。

 

農試所-闊葉大豆照片之01  農試所-闊葉大豆照片之03 農試所-闊葉大豆照片之04

 

 

蔓性千斤拔

 

【學名】

        Flemingia prostrata Roxb.(=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 & Rolfe.= Moghania philippinensis (Merr. & Rolfe.) H. L. Li)

 

【別名】

        金門一條根、一條根、千斤拔、千觔拔、老鼠尾、牛大力、牛頓頭、透地龍、菲律賓千斤拔、菲律賓佛來明豆。

 

【說明】

        蔓性千斤拔或許是金門一條根最早的來源植物,但由於歷年來過度的採挖,在本地區已瀕臨絕迹,僅偶見於雷區或墓區等人煙罕至之處。也可能由於族群的衰微,而造成其他種根系類似,同為豆科植物的一條根代用品的出現。本植物也分布於菲律賓、華南及印度支那半島,在臺灣亦見生長於中、南、東部的平地原野或山地,但也因為過去大量的挖取,現野生數量亦極稀少。

 

        蔓性千斤拔為略直立或平臥的半灌木,其種名prostrata即為〝平臥的〞之意,過去因在菲律賓被發現而命名,因此亦曾被稱為菲律賓千斤拔。株高1~2公尺,嫩枝具稜,全株密被軟毛,三出複葉,頂小葉較大,呈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鈍形或急尖,有時具小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長3~8公分,寬1.5~2.5公分,背面密生長絨毛有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長0.7公分;花紫色,長0.6~0.7公分,腋生短總狀花序,花序較葉柄短;花萼5深裂,齒裂披針形;二體雄蕊(9+1);子房橢圓形,被毛,柱頭點狀。莢果長橢圓形,膨大,長0.8~1公分,有黃色短軟毛,種子2粒。種子球形,黑色。

 

        蔓性千斤拔的主根大多單一而少分歧,入地深長,上粗下細如鼠尾狀,難以拔起,即使使牛來拉亦須費大力氣,因此有一條根、老鼠尾、千斤拔、牛大力、牛頓頭、透地龍等別名,望字即可會意。

 

        千斤拔是大陸華南地區常用的民間藥材,首見載於清朝之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稱其:補氣血,助陽道,俚醫認為其能補脾益氣,用於脾胃虛弱、氣虛腳腫。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用於手足萎軟無力、腎虛腰痛。另可舒筋活絡,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蔓性千斤拔的根部藥材可稱為「傳統一條根」,因其做為民間藥使用可考的歷史最久。近年來的藥理學研究指出其具有鎮痛、抗炎及對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的腦組織及血腦屏障具有保護作用。在大陸地區,以其為主要成分的複方方劑及中成藥近年來在華南地區也陸續被開發出來,臨床應用於風濕痺痛、骨質增生、痛風、僵直性脊椎炎、腎炎、婦女病等諸症,適應範圍極廣;廣東及香港地區亦習以千斤拔燉補雞隻、排骨等來作月子。千斤拔過去或許曾是金門地區常見的原生植物,但由於一條根藥材之盛名,而遭採掘一空,造成本土野生之數量現已極為稀少的情況,但是評估其醫療保健效能及可開發潛力深厚,值得再加以復育,並進一步在成分、藥理學上再繼續研究探討。

 

資料來源:金門縣農業試驗所 

 

Copyright © 2020 一條根實業社.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web5000 網頁設計.網路行銷